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溫哥華資訊

溫哥華地產

溫哥華教育

溫哥華財稅

新移民/招聘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科學家發現光的"負時間"現象 量子物理再添奇觀

QR Code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


“負時間”真的存在?量子實驗引發科學熱議;圖為示意圖。(圖擷取自freepik)

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科學家最近有了驚人發現:光竟然可以“提前離開”它進入的物體!這個被稱為“負時間”的現象,再次挑戰了我們對時間的認知,展現了量子世界的神奇魅力。這項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科學預印本平台arXiv上。


科學新聞網站《Science Alert》報導,在量子物理中,許多現象超出我們日常經驗的理解,如光子(photon)既可表現為粒子也可作為波,甚至有“遠距作用”的現象。而現在,多倫多大學的安古洛(Daniela Angulo)帶領的研究團隊,發現了另一個奇特現象:光子竟然可以在超低溫原子雲中停留“負時間”光子可以“提前”穿過冷卻原子雲,似乎以“負時間”離開物質。

多倫多大學的物理學家斯坦伯格(Aephraim Steinberg)在社交平台X上表示,他們的實驗觀測到光子能使原子似乎在“負時間”內保持激發狀態。這意味著,光子看似在尚未進入物體前便已離開了,挑戰了我們對時間的基本認知。


這項研究靈感來自2017年,當時斯坦伯格與他的博士生約辛克萊(Josiah Sinclair)對光與物質的互動產生了濃厚興趣,特別是“原子激發”(atomic excitation)現象。簡單來說,當光子穿過物質時,原子會吸收光子並進入激發狀態,隨後再釋放光子恢復原狀。原本,科學家認為這個過程的時間應該總是正數,但實驗結果卻顯示,有時光子似乎在“負時間”內完成這一過程。


實驗團隊利用極冷的銣(rubidium,一種柔軟、銀白色的鹼金屬元素,原子序數為37)原子進行了測試,意外發現有時候即便光子未被吸收,原子依然會進入激發狀態;而當光子被吸收後,它似乎瞬間被重新發射,快於預期,仿佛光子早已穿過了原子雲。這一現象促使科學家與澳洲格裡菲斯大學的懷斯曼(Howard Wiseman)教授合作,提出了新的理論,解釋時間在量子世界中並不總是按照我們熟悉的方式運行。

雖然這個發現不意味著我們能夠改變時間或回到過去,但它揭示了量子世界中的時間概念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復雜。斯坦伯格教授指出,這一研究為我們了解光子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打開了新的大門,也可能促進未來量子技術的發展。

這項研究結果尚需更多科學家進行進一步驗證,但它再次證明了量子世界充滿著無限的奧秘,每次新的發現都讓我們更接近理解宇宙的根本法則。
1     還沒人說話啊,我想來說幾句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309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.0024 秒